相对线芯来说,屏蔽层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对象。并且改善方式可能更难,不仅涉及到屏蔽层的材料,还有编织方式、编织密度、屏蔽效果等等。并不一定是越密越好,也不一定是十字交织的网线***好,这里没有标准答案,需要跟厂家深入探讨测试。之前也有听说把屏蔽层跟表皮做成一体的尝试,这样屏蔽层的耐磨性更好,不知现在有没有出产品。
藕断丝连,欲断难断。很多时候,可能屏蔽层或线芯已经碎成碴了,但是彼此之间还搭着,这个时候还是导通的,甚至是刚好在某个角度电阻还特别小,而只有到另外一个角度的时候,电阻会突然变大,所以我们判断的标准是角度内的***大阻值。而实际的案例也遇到过。很早之前刚开始研发SCARA的时候,样机测试过程中丝杆突然就不受控制飞出去了,但是没有任何报错,怎么查都查不出问题,因为装上去又很长时间没有异常,查了好久才发现是线缆其实已经断了,但是相互之间还搭着,只有刚好在某个瞬间出了问题,而且过程极短,报错都没有。
线缆固定遵从静要紧,动要松的原则。即线缆的固定端要完全固定,不然会与固定钣金、扎带等磨损,这种磨损会很快,动要松是指运动部分要流畅,不缠绕,不打结,不长短不一,不绷紧,不过长。注意转弯半径。
油脂可以大大提升寿命。有专用的线缆油脂可以大大提升寿命,防止线缆之间,线缆外内壁等地方相互磨损,但是油脂必须没有流动性,不然滴下来又是麻烦。
线缆末端接插件是品质重灾区。这里除了本身的质量问题,更多是工艺与品控问题,如端子松脱、导线压断、连接器扣不紧等等等等,末端剥皮长短也需要控制,剥长了自然好做,但容易有干扰隐患。
相比被别人干扰,干扰别人的情况更容易出现。这在认证中超标的情况经常发生,这对线缆的细节处理很重要。而且不仅是机器人,我发现好些小设备或电机也是抗干扰强,干扰别人更强~~~~~~另外抗干扰也有不同等级之分,比如过了CR认证或者CE认证也不代表安全,一些特殊场景或者客户的接线方式会让你头疼到怀疑人生。
目前看来,国产线缆与进口线缆的存在两方面的差异。相同的要求,国产可能成本还要高,而相同的线缆规格,国产比进口要略粗一点,可能是材料与工艺的差距。更深入的就不懂不敢乱说了。
尽量避免在机器人上做线。中大型机器人的是采用管线包,这个大家都知道是整体做好之后再装配,但是即使是小机器人,比如SCARA或者小六轴,都要避免在机器人上压线。***典型的是采用中空减速机,中空孔比较小的时候,不少人是先穿线再压接插件,这不仅影响效率,也会有非常大的质量隐患,因为在机器人只能手动压线,这对工人要求很高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线缆整体做好,然后本体装配完成后,整体进行穿线、固定、连接,各位可以看看汽车厂的生产线的纪录片就是这种做法。而且不仅仅是机器 人,而且大的非标厂家在设备也会采用这种方式,把做线交给专业线束厂家,自己只负责设计跟组装。当然这里要有量,并且对标准化设计有要求。
永远不要相信供应商缺货时说材料相同可以直接替换甚至更好,或者说使用了更贵的材料的鬼话。除非让我看到完全相同的成分分析,或者已经经过了相同的验证,否则你拿纯金当铜卖给我也不要。你的好坏跟我的好坏不在一个评价体系,除非相互校验过。这不仅是线缆,对所有零部件都是如此。
机器人线缆会越来越少,甚至消失。传统工业机器人中都是线缆集中到基座,繁多的线缆除了限制了关节运动角度外,也会大大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性,也限制了很多设计,未来的趋势一定是线缆越来越少。现在协作常用的分布式驱动布局设计,把驱动分散到各个关节,大大减少了线缆的数量。而如果关节与关节之前不是连线,而是采用滑环的话,则关节角度不再受限,将更加灵活。国外也已经有人做出了样机,不仅是分布式驱动,而且是分布式驱控,每一个关节就是一个单轴机器人,关节与关节可以快速连接,没有接线动作,关节连接就代表了电气也连接到位,装好关节,一键启动。或者再进一步,随着无线充电与通信技术的发展,机器人也采用无线供电与通信也未可知。
更多详情:机器人管线包